- 高罕钰;
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战国楚地所出土的简帛,简称战国楚简。战国楚简是珍贵可信的同时材料,能够真实反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面貌。文章以战国楚简材料为中心,对其中有关国家治理理念的“治邦之道”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选贤用能、忧患意识、以民为本、勤俭廉洁等四个方面。简文中体现的先民的“治邦之道”,其中的精华一直沉淀、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
2025年01期 v.47;No.18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贾兵;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往往借助对仗的句式、典故的多重意义以及诗题的统摄作用,使意脉变化不显突兀,并保证全诗处于统一的主题之下。此外,黄诗还存在依靠转折副词等虚词直接进行转折的情况,给作品带来了转折的突然性、颠覆性和反复性的效果,开拓了宋诗在唐诗情景交融等“浑融”效果之外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5年01期 v.47;No.186 68-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付文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份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除去停刊的“冬眠”时间,至今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成长史。六十多年来,《人民文学》培养了无数作家,也发表了无数篇头题文章。这些头题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聚焦老作家的“十七年”时期相比,《人民文学》的“王蒙时代”(1983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依托老作家的基础上推出了大量新人作家,文坛新秀新作也时常被置于头题。此外,“王蒙时代”的头题文章在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这除了得益于当时文学思潮的发展、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学创作环境的优化以外,还得益于王蒙的“主编术”。
2025年01期 v.47;No.18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优博;孙书文;
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这被后人称为“重情”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同魏晋六朝重情论有互通与互鉴之处,因此可作为解读重情论的指导性理论。通过运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和“物化”理论对重情论进行解读,可以认识到“忧生之嗟”是推动魏晋六朝重情论的源动力,死生之情后又以借景抒情即“物感”的手法加以平和化。这一解读有利于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魏晋六朝“重情”论的演变轨迹以及深层次价值,并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启示。
2025年01期 v.47;No.186 81-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