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特约稿件

  • 建构与规范:数字文明论纲

    王海东;

    随着科技的发展,万物皆可数字化,宣告数字化时代诞生。生命主体多元化,形成碳基生命、硅基生命、碳-硅合体生命共同在场,生命进入新的纪元。正在塑形的数字文明,既有空前的益处,也产生新的弊端,我们应超越工具主义立场、批判主义立场和情感价值立场,采取理性的建构主义立场,积极面对新境况,制定新的制度、法律与规范;全球通力合作,大力建设数字设施、普及数字教育、培养数字人才、建立健全数字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适当的数字伦理、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积极构建广义的数字社会,形成文明有序的数字社会风貌,着实推动全球数字文明建设,让人们的数字生活更为丰富健康,将有益于个体身心协调、社会和谐有序、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2025年01期 v.47;No.186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从“四个之问”的创新回答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何以行

    高虎;拓俊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凝练和科学表达,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新篇章。这一思想顺时代之潮流、应人民之需求,在推动历史正确走向进程中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高度结合、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互贯通的完美典范。结合“四个之问”的研究视域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何以行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动力。

    2025年01期 v.47;No.186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新质生产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发展路径

    张阳;卢艳芹;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核心理念在于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经济,力求突破传统生产力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新质生产力包含了丰富的生态理念,是新型绿色高质量的生产力,其“新”体现在科学新发展和产业新活力,“质”体现在绿色新技术和绿色新品质,生态环境能够对新质生产力中的要素、条件和价值进行重塑。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生活的诉求,为我国创新生产方式、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生态路径。

    2025年01期 v.47;No.18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北疆文化研究

  • 内蒙古马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模式研究

    朱亚成;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内蒙古马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促进内蒙古马旅游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并为内蒙古马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马旅游特色小镇是在优质的马旅游资源、马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的高质量项目集群,其注重文化元素的提炼、文化品牌的塑造、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综合业态的布局,以生产、生活、生态多元统一,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项目构架包括核心吸引物、旅居度假区、产业支撑区、综合配套区、运营管理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主要有“马旅游聚焦”模式“、马旅游+”产业模式“、产业+”马旅游模式等3种发展模式。

    2025年01期 v.47;No.18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图像记忆的隐喻——内蒙古桌子山岩画中的叙事与非叙事

    肖瑶;

    内蒙古桌子山岩画中的图像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在此期间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叠加与刻画,试图沟通自然界,表达对自身的认识以及相关生产生活,构成了独特的无文字叙事系统。而这些图像中对空间的巧妙认识,以及对对称性、线条性的追求,又与人类意识中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体现出一定的非叙事性。本文从岩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入手,探究其叙事与非叙事的表现与价值,以期对当下艺术创作有所启示。

    2025年01期 v.47;No.186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研究

  •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协同供给研究综述与展望

    乔晓彤;拓俊杰;

    本文综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协同供给的内涵、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协同供给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协同供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协同供给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025年01期 v.47;No.186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英语师范教育的路径探析

    洪颖;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英语师范教育,对培养既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育教学,又能深刻理解并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融入的目标是引导英语师范生牢固树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融入策略主要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建立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培训五个方面。通过围绕融入目标的五个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英语师范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01期 v.47;No.186 36-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构建与实践研究

    高长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多民族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其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等形式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1期 v.47;No.18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学科与课程建设研究

  • 普通本科高校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短板弱项分析及精准对策——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高校为例

    温清芳;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3所高校提交的《申请新增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对照表》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3所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建设期未满3年、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科学研究基础薄弱。此外,个别高校在办学年限和生均经费方面也存在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建设年限不足,长远规划不及时;师资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人才;科研水平不高,缺乏成果转化;生均经费不足,缺乏创收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准对策,包括:坚持动态调整,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动方略,彰显办学特色;扎实对标建设,提升整体实力;紧盯弱项短板,强化问题整改;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对外沟通交流,借外力补短板;优化表格,注意细节等。本研究旨在为普通本科高校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1期 v.47;No.18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文科背景下科学史通识课程教学的实然困境与应然策略

    王鑫义;

    新文科建设是破除学科壁垒、消弭文理界限的积极探索,要求具备跨学科与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与高校通识教育的宗旨相契合。而科学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力,使得在新文科背景下思考科学史通识课程的教学是首要之义。基于科学史通识课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总结其中亟待解决的“实然困境”,并尝试给出:教学方法的省思与改进、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实施、科学史通识课程教材的建设、“故事”与“思想”结合的路径探索等“应然策略”,以期为完善高校科学史通识教育体系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可参的视角。

    2025年01期 v.47;No.18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英语:国际化师资培养研究

    刘翠娟;

    本文就人工智能结合英语教育国际化师资培养前景及策略进行论述。首先强调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双重需求;其次提出了发展智能辅助英语教学平台,建设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队伍以及国际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设计的策略;最后强调了提高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的重要性。

    2025年01期 v.47;No.186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固本兴新——战国楚简中的“治邦之道”

    高罕钰;

    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战国楚地所出土的简帛,简称战国楚简。战国楚简是珍贵可信的同时材料,能够真实反映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面貌。文章以战国楚简材料为中心,对其中有关国家治理理念的“治邦之道”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选贤用能、忧患意识、以民为本、勤俭廉洁等四个方面。简文中体现的先民的“治邦之道”,其中的精华一直沉淀、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

    2025年01期 v.47;No.18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对仗、多义与诗题统摄:黄庭坚诗歌的转折艺术

    贾兵;

    黄庭坚诗歌的转折往往借助对仗的句式、典故的多重意义以及诗题的统摄作用,使意脉变化不显突兀,并保证全诗处于统一的主题之下。此外,黄诗还存在依靠转折副词等虚词直接进行转折的情况,给作品带来了转折的突然性、颠覆性和反复性的效果,开拓了宋诗在唐诗情景交融等“浑融”效果之外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5年01期 v.47;No.186 68-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民文学》的“王蒙时代”头题文章谫论

    付文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份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除去停刊的“冬眠”时间,至今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成长史。六十多年来,《人民文学》培养了无数作家,也发表了无数篇头题文章。这些头题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聚焦老作家的“十七年”时期相比,《人民文学》的“王蒙时代”(1983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依托老作家的基础上推出了大量新人作家,文坛新秀新作也时常被置于头题。此外,“王蒙时代”的头题文章在思想、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这除了得益于当时文学思潮的发展、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学创作环境的优化以外,还得益于王蒙的“主编术”。

    2025年01期 v.47;No.18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海德格尔哲学视角下的魏晋六朝“重情”论

    吴优博;孙书文;

    魏晋六朝的文学理论高度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这被后人称为“重情”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同魏晋六朝重情论有互通与互鉴之处,因此可作为解读重情论的指导性理论。通过运用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和“物化”理论对重情论进行解读,可以认识到“忧生之嗟”是推动魏晋六朝重情论的源动力,死生之情后又以借景抒情即“物感”的手法加以平和化。这一解读有利于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魏晋六朝“重情”论的演变轨迹以及深层次价值,并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启示。

    2025年01期 v.47;No.186 81-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 新时代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基于荒漠化治理视角

    李玲玲;王俊霞;

    土地荒漠化是新时代亟须解决的世界难题,基于荒漠化治理视角研究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与荒漠化治理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石,并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做法及其成功经验,以期为后续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2025年01期 v.47;No.186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外宣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张金香;

    高校外宣文创产品不仅是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高校品牌形象、增强师生凝聚力、吸引社会关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集宁师范学院的外宣文创产品设计为例,通过探索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明确高校外宣文创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文创创新理念和若干文创设计方法,为提升产品质量与传播效果提供指导,助力高校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2025年01期 v.47;No.186 92-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赋能文旅资源动态保护与活态利用研究

    李敏;陈晔;武永成;

    为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在文旅资源动态保护和活态利用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文旅数字化面临的品牌辨识度不高、产品体验性不足和营销传承度不高等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数字赋能的前提、基础和关键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赋能文旅资源动态保护和活态利用的模型。然后从培育数字化文旅IP、构建数字化文旅资源库和创新数字化文旅营销载体三个方面为文旅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保护和活态利用提供了系统性解决路径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在提升文旅资源价值、增强用户体验和拓展市场规模具有关键作用。

    2025年01期 v.47;No.186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专题研究:创意写作

  • 跨媒介叙事视角下数字化创意写作实践路径研究

    张雯雯;

    数智时代,数字化创意写作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结合创意写作本身对个性、创意的要求,使得呈现跨媒介叙事特征的数字化写作不仅可有效扩展创作内容的面向及价值,还实现了创意写作形态的创新革命。数字化创意写作所生产出来的文本具有跨媒介的“超写作”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与延展、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转化或变革、创作文本的交互式与智能化。其中,跨平台意味着内容传播介质基础的升级,“跨”为文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及展现路径,数字化平台也突破了原有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允许作者、作品、读者在特定空间互动联系。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转化或变革体现在作品的“超主体”特征上。尤其本文讨论的交互式文本最能体现该特征,而交互式与智能化则是数字化创意写作的新型创作形式,为其创作提出新的可能。

    2025年01期 v.47;No.186 104-10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媒介平台化背景下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真实性反思

    王艳;叶晴霞;高君媛;

    在媒介平台化背景下,我国新闻领域中非虚构写作快速发展。由于平台媒介具有流量驱动、全民参与的结构性特点及非虚构写作本身主观性参与式的价值取向,让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性实践存在真实性隐忧。其具体表现为:信息内容商品化、新闻文体失范、多元主体驱动力流量化等。本文检视以上问题并分析成因,为平台媒介中非虚构写作践行新闻真实性提供参考路径。

    2025年01期 v.47;No.186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方式对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的启示

    苏热;

    随着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其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也同时展开。以古典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人物塑造方式和以欧美创意写作小说为代表的西方小说人物塑造方式,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塑造方式基于创意写作这一学科展开了对话交流,为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从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体现的文化传统、欧美创意写作人物向内探寻的塑造方式、“三论”框架视角下的中西人物塑造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方式对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的启示,旨在为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2025年01期 v.47;No.186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